close

 

************************************************************************************

參考資料:

1)http://www.tai-an.com.tw/know/know2_02.asp?lid=5

談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鵝口瘡、念珠菌性尿布疹  
 
 
念珠菌是一種黴菌,在平常人體之口腔、呼吸道、腸胃道及生殖道常常可以發現它的存在。在身體免疫機能正常時,它可以和我們相安無事;但在免疫機能較弱,例如新生兒時期,便易因它的存在而產生一些疾病。念珠菌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見也最為大家所熟知,它常會造成寶寶的鵝口瘡及尿布疹。自然產的寶寶,若母親之產道中有大量的白色念珠菌,則他在新生兒時期發生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機會會稍為高些。 
首先,先來談談鵝口瘡,想必很多父母都對這個名詞似曾相識。鵝口瘡的英文叫做「Thrush」是專指白色念珠菌引起之口腔發炎,並非所有的口腔潰瘍或發炎都可稱為鵝口瘡。它的主要特徵,為口腔內所有的黏膜部位都可能出現白色散在性的斑點,包括兩頰內側、舌頭、上顎、咽喉、齒齦、上下唇內側等位置;若沒有適當處理,則日子一久,散在性白色斑點會聚集而成大片膜狀物,此即所謂的「偽膜」。有時也會因寶寶的流口水而讓白色念珠菌向外散布,致使嘴唇外圍長出一顆顆紅色小丘疹。口腔內的白色斑點是不易刮除的,若勉強用力刮除,會露出泛紅且稍為潰爛之底部。常有父母誤以為,寶寶口腔內的白色斑點就是所謂舌苔,而不予理會,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要區分舌苔與鵝口瘡,事實上並不太困難,可以由顏色及位置之不同而分辨兩者。在顏色方面,舌苔會因吃奶的時間週期而有濃淡的變化,即剛吃完奶時最白,到了下一餐前白色便會淡化,若以濕紗布輕拭,舌苔的白色也會淡化或消失。而鵝口瘡的斑點,其顏色是固定不變的白色,它不隨吃奶時間而變,若以濕紗布輕拭亦不會掉色。在位置方面,舌苔只發生於舌頭上方,即味蕾分布的區域,而鵝口瘡則如前所述,口腔內所有的黏膜表面皆可能看到它的蹤影。舌苔對寶寶不會有不良影響並不必治療,只要多注意口腔清潔就會好;但鵝口瘡若太嚴重會影響寶寶食慾,必須要抹藥才會好,家長宜多加注意。 
其次,談到念珠菌性尿布疹。健康的寶寶,其糞便中原本便含有白色念珠菌,在正常的照護之下,並不易產生念珠菌性尿布疹,惟有當小屁股因為反覆的潮濕浸潤,以致有發炎破皮時,念珠菌才較易趁隙而入。念珠菌性尿布疹較易見於患有腸胃炎拉肚子的寶寶或者那些因父母用尿布相當節省以致常屁屁發紅的小寶寶身上。它的特徵是:在尿布疹內側會呈現紅色塊狀融合性皮疹,以手觸摸會有稍為凸起之觸感,而尿布診外圍,則會有典型之紅色衛星狀散在性的小丘疹。若不治療則病兆會慢慢向外擴展皮膚亦會變厚。 
治療方面:鵝口瘡部分需施予抗黴菌藥粉塗抹,時機宜在吃奶後一小時或兩餐之間,一日4-5次以乾淨的手指沾上藥粉直接均勻塗抹在寶寶的口腔中,藥粉為可食性,故可吞食。而念珠菌性尿布疹則應施予抗黴菌外用藥膏塗抹。兩者的治療時間原則上以10-14天為宜。許多父母在開始使用藥數天後,因為覺得患部已有改善,便停止用藥,不再回診。殊不知,黴菌感染是一種較難纏的疾病,表面的菌落消滅後,若不持之以恆,繼續塗抹藥膏,則躲在表皮之下的菌落會很快地再度向外擴展,治療時間不足,就如同斬草不除根,往往是使此種黴菌感染一再復發之最常見主因,家長不可不慎。 
再者,若家中的寶寶感染了鵝口瘡,則父母親應更加注意奶瓶與奶嘴的消毒,以免反覆感染。餵食母奶的母親則應注意到自己的乳頭及乳暈處是否也有被念珠菌感染的現象,若有,則應同時以抗黴菌外用藥膏治療。 
最後做一個總結:白色念珠菌感染是一種在兒科門診很常的疾病,只要好好治療,治癒率很高,並不會危害到寶寶日後的健康狀況。但是仍有幾個情況必須提醒各位父母,若家中寶寶過了3、4個月大的年紀,即使經過適當的治療卻仍常常感染鵝口瘡,則應懷疑寶寶的免疫能力是否較差,必要時應帶至醫院做進一步之檢查。另外,一些特殊的情況下,仍會使原本健康,年齡已滿周歲以上的寶寶發生念珠菌的感染,例如:在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期間,或因病需要使用較久的抗生素時。這些時候,因為正常的免疫機能受影響,所以較易併發黴菌感染,此時,皆須接受適當的抗黴菌藥物治療。 
 
許瓊尤醫師

 

2)http://www.dr-skin.com.tw/example-detail.asp?id_no=51

換尿布乾爽 遠離皮膚念珠菌感染及尿布疹
點 閱: 35321
日 期: 2012/09/01
作 者: 林政賢院長
出 處: 2007/06/27 聯合報E4健康版 
   

皮膚念珠菌感染 尿布疹

↑圖一:念珠菌感染         ↑圖二:尿布疹

  兩歲愛哭的宗韋(化名)由媽媽帶來看診。媽媽一面把小朋友放在診療床上,一面問我:「醫師,我家小朋友的尿布疹好久了,都不會好。您這裡有沒有比較好的藥?」

  我仔細觀察小朋友的疹子,在他的胯下及臀部,有整片的紅疹,邊緣處同時合併有一顆顆紅色散在性的丘疹(圖一)。

  「小朋友之前是不是有給他擦什麼藥?」我問。

  「有啊!藥局的藥擦過很多種了,剛開始的時候很有效,立刻退紅,但一停藥就立刻復發。」媽媽回答。

  「嗯!小朋友得的是『皮膚念珠菌感染』。這主要是因為包尿布處潮濕、悶熱所引起。」

  我進一步解說這個疾病,並給予適當藥膏,病患的狀況沒幾天就好了。

  「皮膚念珠菌感染」在包尿布的小朋友身上很常見,屬於一種黴菌感染,或者說是皮膚的發黴(類似麵包發黴)一樣。主要是因為尿布不常更換,尿液或糞便停留在皮膚上,皮膚變得潮濕,導致念珠菌大量繁殖所致

  另外,感冒時服用抗生素,造成腸道菌落的不平衡,若再加上拉肚子,臀部的皮膚會更髒更潮濕,也很容易產生念珠菌感染。長期臥床且包著尿布的老人家,使用衛生棉的女性,以及胯下容易摩擦出汗的人,也都是好發的族群。

  皮膚念珠菌感染最典型的樣子,除了在胯下、陰部及臀部,有整片的紅疹外,還可見到在周圍有些散在性的小紅點,稱為「衛星狀病灶」(圖一)。有時,這些小紅點很少,顏色很淡,不容易觀察到,造成診斷上的偏差。腋下、乳房下的皺褶也都是好發的部位。

  最容易與此病混淆的皮膚病就是尿布疹。尿布疹也是好發在陰部、胯下及臀部。但是,尿布疹是一種因為尿液及糞便的刺激所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因此,在皺褶處因皮膚交疊起來,不易受尿、糞刺激,比較不會紅;反而是皺褶外部的皮膚較易受刺激,較易發紅(圖二)。更重要的是,尿布疹不會有衛星狀病灶。當然,嚴重時整片都會發紅,失去特色,診斷上就變得不容易。

  皮膚念珠菌的治療,只要診斷正確,通常很快就會改善。往後只要勤換尿布,保持乾爽,可以讓發作頻率降低。在藥局買的藥,多是含類固醇的複方藥膏,短期內會有退紅的速效,但反而會將念珠菌愈養愈多,讓它不但很快就復發,且變得更嚴重。

  另外,念珠菌感染及尿布疹也可能同時存在,或者交替發生。因此,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很重要。

相關新聞:(本診所林政賢醫師接受華視新聞專訪,解析有關尿布疹)

 

3)http://www.dgnet.com.tw/articleview.php?article_id=3925&issue_id=788

正確認知小兒念珠菌感染

文/林佩蓉;採訪諮詢/劉建宏小兒科診所主治醫師劉建宏    

紅屁股不只是尿布疹 

寶寶因為長時間包著尿布,而導致屁股紅紅已經不是新聞,但是,媽媽要特別注意的是,紅屁股不一定只是尿布疹而已,也可能是所謂的「念珠菌感染」,若是用錯治療方式,反而會讓感染情況愈來愈嚴重,不但讓寶寶不適難耐,媽媽也心疼不已。 


念珠菌基本認知 Knowledge 人體內常存有念珠菌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一般人體內常有念珠菌的存在,有研究指出,在口腔及消化管道內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比例為20~50%;而女性的陰道內也常可以發現念珠菌寄生。劉建宏小兒科診所主治醫師劉建宏指出,念珠菌要產生致病力,是需要一些促進其發育的優良條件,例如:高溫潮濕的皮膚表面、受傷的皮膚或者流汗較多、摩擦較多的部位。此外,患有糖尿病、營養障礙、維生素缺乏、酗酒、衰弱、抵抗力較差的人,都是念珠菌生長致病的良好條件,其中幼兒與老人比較容易得到念珠菌感染,女性陰部也常出現這樣的感染症狀。 

5大類型念珠菌感染 

1.先天性表皮念珠菌症
【出現時間】胎兒期~出生後12小時內 
【造成原因】懷孕時,念珠細菌就經由陰道上行至子宮內感染胎兒所致。 
【症狀部位】通常分散出現於頭頸部、身體、四肢等。 
由於母體內本來就存有念珠菌,若是向上進入子宮內造成胎兒感染,就有可能使胎兒也受到危害。劉建宏醫師說,若是有受到念珠菌感染的狀況,新生兒在出生時或出生後12小時內,就會出現病徵。先天性表皮念珠菌症可能侷限於皮膚、胎盤或臍帶,但也可能造成全身性感染,而侵犯肺、腎臟或消化道等器官,但皮膚不一定會出現症狀,像這種全身性感染可能造成胎死腹中或出生後立即死亡。不過,通常不會侵犯口腔,這是與「新生兒表皮念珠菌症」最大的不同之處。 

2.新生兒表皮念珠菌症 
【出現時間】出生後3~7天 
【造成原因】新生兒經過產道時,吸入母親陰道內的念珠菌。 
【症狀部位】口腔、肛門口、會陰部、全身皮膚等。 
新生兒經過產道時,若吸入母親陰道內的念珠菌,出生後便會先出現鵝口瘡症狀,接著念珠菌經由消化系統到達肛門口,因此在幾天後肛門周圍便會出現紅疹。劉建宏醫師表示,皮膚受到念珠菌感染,到出現病徵至少需要36~72小時,甚至一星期的時間。因此,新生兒不會在一出生立刻出現念珠菌感染的症狀,但是這種感染疾病會讓皮膚急性發炎、搔癢,所以寶寶會哭鬧不停、徹夜難眠。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3.鵝口瘡 
【出現時間】出生後3~7天 
【造成原因】口腔內常存的念珠菌,因為寶寶抵抗力變差,如: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藥物、後天免疫力差,鵝口瘡就可能出現。
【症狀部位】口頰、齒齦、舌頭、咽喉、食道。 
口腔內的念珠菌感染稱之為「鵝口瘡」,好發部位常見於雙頰內側及舌頭表面,肉眼看到的是白色凝塊,有點像是奶垢。劉建宏醫師,媽媽可以用紗布巾包裹手指,試著用一點點力道去擦拭口腔內的凝塊,奶垢是可以被輕易擦起的;若是鵝口瘡,用力擦拭會出血。鵝口瘡情況嚴重的寶寶,在吸奶時會伴隨著疼痛感,導致影響進食意願。 
劉建宏醫師建議,媽媽平時可用紗布巾,沾白開水來幫寶寶清潔口腔,一天至少兩次,每次約2~3分鐘,範圍需含蓋雙頰內側及舌頭表面。相信在完整的防範措施下,必能大大的降低念珠菌對寶寶的侵害。 

4.尿布型念珠菌感染 
【出現時間】患有尿布疹的時期容易引發。 
【造成原因】包裹尿布的皮膚溫熱多濕,很適合念珠菌生長。 
【症狀部位】以外生殖器為中心地帶的尿布區域。 


尿布型的念珠菌感染與一般的尿布疹,因為出現的部位及症狀有些類似,因此媽媽很容易搞混,若拿了不適用的藥來塗抹,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劉建宏醫師指出,屁股因為包覆著尿布,使得皮膚表面溫熱多濕,很適合念珠菌生長,我們可以在紅紅的小屁股上,發現有多數衛星狀小丘疹或膿包,而這些小顆粒的邊緣常有項圈狀的脫屑存在。 

一般的尿布疹藥膏,同時都會含有輕微消炎的類固醇、對抗念珠菌及對抗細菌的抗生素及收歛成分,塗抹這種藥膏多少會對輕微的念珠菌生長有抑制作用,雖然消炎殺菌效果不強,沒有很大的改善,但也不致於惡化。但若尿布疹狀況未轉好,媽媽又使用了強效的消炎藥膏,其成分常含有較強的類固醇成分,而這種成分塗抹久了會降低皮膚對念珠菌的抵抗力,使念珠菌有機可乘,才會引發尿布型念珠菌感染。 

劉建宏醫師建議,一般寶寶尿布疹處理方式,應以勤換尿布為主,如果要塗抹藥物,須就醫請醫師開立藥物,通常醫師會先使用收斂性質的藥膏,例如:氧化鋅,不會一開始就選擇消炎效果又快又好的類固醇藥膏,避免造成念珠菌感染。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5.念珠菌性對磨疹 
【出現時間】夏季或常處於容易流汗的環境時。 
【造成原因】因流汗、潮濕悶熱不透氣以及磨擦的關係所造成。 
【症狀部位】除了尿布區域以外,前頸、腋窩都是好發部位。 
念珠菌性對磨疹外觀上與尿布型念珠菌症相同,主要是因為容易流汗的區域,很適合念珠菌生長,尤其較肥胖的寶寶,最容易發生。劉建宏醫師表示,主要是因為肥胖寶寶身上的皮膚皺摺較多且深,如:腋下、乳房下方、凸出的肚子下方、腹股溝或臀部股溝等處,因為流汗、潮濕悶熱不透氣以及磨擦的關係,造成這些地方的細菌、黴菌的滋生,形成常見的念珠菌感染、股癬、體癬、毛囊炎等症狀。在炎熱的氣候環境下,對磨疹很容易復發,不時發炎紅腫,胖寶寶的皮膚狀況便常常亮紅燈。 

 

4)http://www.shutien.org.tw/dr_doc_detail.aspx?bookid=846

嬰兒尿布疹

 

丁綺文

執筆/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 丁綺文

「悶騷的結果是什麼?」

甲:「會招蜂引蝶。」

乙:「不對,會得尿布疹!」

夏天到了,高溫多濕的氣候讓人動輒滿身大汗。更不用說,包著尿布,活潑好動的寶寶了。小屁屁悶在尿騷裡,最容易發生尿布疹。輕則變成『紅臀族』,重則破皮糜爛,又刺又癢。那感覺豈只是如坐針氈,簡直是芒刺在屁啊。

為什麼會發生尿布疹

尿布疹的成因有兩種,其一是接觸刺激物質,造成發紅或破皮的接觸性皮膚炎。其二是感染黴菌,造成頑固紅斑的念珠菌皮膚炎

大家可以想見,尿布所包裹的範圍,是全身表皮最潮濕且多菌的部位。緊貼尿布的表皮因為汗水排出不易,角質層浸泡在水中,發生糜爛溶解。偏偏孩子好動,過度的磨擦更容易形成水泡和破皮。同時尿液裡的尿素,經過肛門附近存在的腸道細菌分解之後,產生阿摩尼亞等鹼性化學物質,直接刺激皮膚,就形成接觸性皮膚炎

尤其初生嬰兒,排便稀且次數頻繁,如果父母不察,未即時更換,糞便中的細菌和酵素也會刺激皮膚產生尿布疹。所以腸炎的小嬰兒,很少不併發尿布疹的。

至於念珠菌普遍存在於皮膚上及環境中,且最喜歡潮濕部位。當表皮完好時,它不得其門而入。但是只要接觸尿液的角質層稍有破損,念珠菌即侵入感染。產生界限分明,小圓點狀紅斑,這些紅斑還會融合,形成一大片紅色且脫屑的病灶。

肥胖的嬰兒在皮膚皺摺處,因汗液積存,又相互摩擦,還會產生念珠菌感染的皮膚炎,稱為「對摩疹」,股溝和大腿上緣正是好發部位。

尿布疹的治療

治療尿布疹當然要對症用藥,原則上局部塗擦藥膏即可,不需要口服用藥。接觸性皮膚炎,所造成的尿布疹,首重隔絕刺激物質。換尿布時宜用紗布沾溫水輕拭患部,避免使用濕巾。免得濕巾中的揮發性物質刺激皮膚,以及芳香劑殘留在破損的皮膚上。糜爛表皮的患部,可以用氧化鋅軟膏塗抹,有收斂及減少體液滲出的作用。市售的尿布疹藥膏含有綜合類固醇、抗黴菌藥及抗生素三種成分的廣效製劑,可治療接觸性皮膚炎,兼防黴菌,細菌的次發性感染,也很合用。

念株菌皮膚炎因為比接觸性皮膚炎頑固,需要另加抗鰴菌藥膏,每日塗擦兩次,持續一週以上才能斷根。所以正確的診斷很重要,有經驗的皮膚科、小兒科及家醫科醫師都能正確處方。

如何預防尿布疹

保持局部通風乾燥是預防尿布疹的不二法門。這也就是各家尿布廠商廣告的訴求重點。好的尿布應該吸收力強、不回滲、透氣、穿得舒服。僅管品牌眾多,但尿布的基本成分不外是外層用防水表層,內層含不同比例的紙漿、不織布、高分子吸收體、超強導流層等。選擇尿布的考量與個人是否勤換及寶寶的尿量和年齡有關。不妨先買幾種品牌試用,再選用最合意的一種,不一定功能多、價錢貴就好,應以實用性為考量。

事實上,沒有一種尿布可以完全預防尿布疹。勤換尿布以及視情況偶而晾晾小屁股才是最好的方法。夏日白天讓好動的幼兒不受尿布的束縛,自由「揮灑」,有何不可?三歲以上的孩子,也可嘗試夜裏不包尿布,睡覺中抱起來坐尿桶,在「半夢半醒之間」,解放一下,還能提早訓練不尿床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就愛紅豆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